花蓮農場設立與變遷
花蓮農場成立於民國41年11月1日,原名為「花蓮大同合作農場」,民國43年11月1日撥交退輔會,於民國44年3月16日裁撤,歸併於同日成立之壽豐大同合作農場,下設溪口、平和、志學、北埔四個分場,場址設於池南村(今之平和村),民國45年9月1日委請臺灣省政府社會處合作事業管理處代管,改稱臺灣大同合作農場。民國46年5月人員精簡,4個分場同時改為4個輔導區,同年9月奉命再將輔導區縮編成3個輔導區,1958年溫妮風災,場部位於池南村房屋全毀,即遷往壽豐鄉共和村。
花蓮農場沿革至今,其編制大致可分為:場本部、光華分場、西寶分場、泰來分場。
農場開發示意圖 |
1. 場本部—位於花蓮縣壽豐鄉,其土地由木瓜溪沖積而成的河床地;早期為臺糖公司所擁有,後來與農場交換土地,才成立壽豐場部。鄉內有許多從彰化一帶遷來的移民,亦有少數由鯉魚山遷徙而來的阿美族原住民,再加上外省籍的場員,人文背景較為複雜。
2. 光華分場—位於花蓮縣吉安鄉,其土地亦是由木瓜溪沖積而成的河床地;離花蓮市區僅十公里左右,交通相當便利。在花蓮縣綜合發展計畫中,建設為花蓮都會生活圈的一部份。且鄉內為花蓮之最大蔬菜供應區,並由於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迅速成長,行政院成立光華大理石工業園區及光榮砂石專業區,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及衝擊。
3. 西寶分場—位於中部橫貫公路上的西寶,其農莊分散於溪畔、天祥、西寶、蓮花池、下梅園、洛韶一帶。由早期開闢中橫所留下的榮民所組成,以生產高冷蔬果為主。
4. 泰來分場—位於花蓮縣豐濱鄉,其土地皆為海岸山脈的山坡地,主要成員為開發大隊退人員。由於東臨太平洋,長年受海風吹襲,加上山脈海拔僅數百公尺,故土地並不肥沃,作物以柚子及五穀雜糧為主。
退輔會設置農場的目的在於適應國軍人力、精兵政策,使國軍戰力在新陳代謝下,永保年青力壯,以安置國軍退除役官兵從事農墾工作,指導榮民農業技能,增加生產收益,改善生活,達成自給自足,立業成家之願望,進而促進社會安定,繁榮地方,從花蓮農場的農業拓墾與生產事業經營,可知政府在有目的、有計畫的規劃下,發展東部區域農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